8年老亿乐社区赞最新下单网址:https://sq.mubail.cn  ,请猛戳这里→点击跳转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1张

在影视剧中 ,采茶女这一形象并不少见,她们普遍被塑造得优雅知性,对于茶文化张口即来。随着现实中的采茶女不断在短视频中刷屏 ,人们才看到了这个群体更为真实的一面,一般跨省而来的采茶女非但不识茶文化,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很难被保证 。采茶 ,可能是大多数采茶女工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 " 高薪 " 工作 。

作者 | 邢亚琪

编辑 | 宋爽

早上五点多,窗户外的天已经隐隐透出点点白光。王芳穿好衣服,翻身从床上起来 ,睡在一旁的丈夫睡眼惺忪,问她:" 一会儿就走了?"

两人窸窸窣窣起床,王芳拿出头天晚上收拾好的衣服 、饼干 、饮用水和身份证等 ,又清点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 ,往厨房走去。

丈夫已经在锅里煮上鸡蛋,王芳匆匆看了一眼,有十几个 ,几乎铺满了锅底 。旁边另一口锅里是正在沸腾的热水,站在一旁的丈夫正准备做汤面条——在讲究 " 上车饺子下车面 " 的河南,人们朴素地坚信 ,吃了饺子和面条就能平平安安出门、开开心心回家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	,明年还来  第2张

(图 / 视觉中国)

这是 2025 年 3 月末的一天,王芳和同村四名女性约好要乘大巴车从河南省出发,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采茶叶 ,领队和其中一位女工是王芳的亲戚,其余两位采茶工是王芳十分相熟的邻里。确认出发时间时,领队曾告诉王芳 ,本次去往安吉采茶的除了本村人 ,还另有 31 人,或在沿途城镇上车,或在高速服务区等候 。

这是王芳第二次离家千里采茶叶 ,她的行李轻了不少,也更相信自己能赚到更多薪水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3张

熟悉的土地

面相上显示出超过实际年龄的衰老,几乎是王芳所在村子中所有女人的共同特征。今年只有 56 岁的她 ,皮肤黄中透黑,脸皮松松的,年轻时水灵的大眼也变得浑浊 。

这种外化的表现和岁月侵蚀有关 ,也与常年操劳密不可分。在王芳生活的村子里,有百余户人家,总人口不过千人。和她同岁的女人们总是在结婚后留守家中 ,一边照顾子女 ,一边料理农田,偶尔到周边村子里做些小工,内容也多与农事有关 ,比如夏末秋初帮别人掰玉米,葡萄长出果穗后套袋子,或者去蔬菜地里帮忙砍包菜、白菜等 。

烈日炎炎下 ,她们毫无防护的身体和庄稼并立,而脚下的农田始终是她们最熟悉的生产资料。在当地,站一天和弯一天腰的工资几无差别 ,大概都是 60 元,种地是女人们和上了年纪的男人们为数不多的,可以赚钱的营生。

年轻时 ,王芳并不愿意成为被绑在土地上的人 。她曾和村里几名交好的女性一起到县城里打工,先是找了一家专门生产鞋服的工厂,后又到饭店里应聘服务员 ,兜兜转转三两天 ,最终又回到了村里 。王芳记得,她们在鞋服厂试工时,组长十分不耐烦地形容她们 " 笨手笨脚 ,什么也干不了 ",后来到饭店里,又遇到一位焦躁的顾客 ,冲她们喊 " 服务员,上个水怎么这么半天?"。

这是王芳和朋友第一次尝试外出做工,最终无功而返。种地 ,再次成为她们赖以为生的手段 。不需要看人脸色,只看天意和农耕技术的选择,在最大范围内保证了她们的自由和尊严。

此后几十年里 ,王芳除了和村里人一起到地里种玉米 、小麦、花生等农作物,还会自己拿着镐头到山里挖草药,晒干后每斤十几元至几十元的价格足以让人心动。风吹日晒下 ,她看上去精瘦干练 ,似乎浑身都冒着生命的热气 。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,她的眼睛逐渐变得模糊,甚至有些看不清东西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4张

(图 /unsplash

和王芳一起前往安吉采茶的女工中 ,仅一人有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,她是王芳的嫂子,今年已经 58 岁了 ,因为年龄过大,去年刚刚被辞退。之前,她一直在郑州一家饭店做洗碗工 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每月有 3000 多元收入 。

也许是长期在饭店工作的原因,王芳的嫂子虽然一头白发 ,但肤色却偏白 ,肤质也十分细腻,某些时候甚至看上去比王芳还要年轻。

从饭店回家后,王芳的嫂子同样不愿和土地打交道 ,她先是在周边找了几家工厂,但对方一听她的年龄,就连连摆手拒绝。后来她又跟着村里的女性到村子周边做小工 ,但每日工作 12 个小时、报酬只有 60 元的农活又让人心生退意 。无奈之下,她只能专心打理自家农田。

最初,王芳的嫂子并未报名采茶 ,后来还是听王芳无意提到 " 每斤茶叶 30 元,一天能采 6 — 8 斤 ",才找到领队报了名。两人私下商量带些什么东西时 ,已有采茶经验的王芳告诉嫂子,2024 年她在浙江另外一个地方采茶叶,不到 20 天就赚了近 3000 元 。

对想要营收的嫂子来说 ,这确实是一笔可观的收入:一年前被饭店辞退回家不久 ,嫂子因为着急儿子的婚事,便决定翻新家中老屋,结果不仅花光了夫妻两人多年的积蓄 ,还欠下了一些外债 。

采茶,是她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 " 高薪 " 工作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5张

" 和熏獾差不多 "

王芳等人前往的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,因盛产白茶和黄茶出名。新华社发布的消息显示 ,2025 年安吉全县共有茶园 24.32 万亩;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发布的数据则显示,2025 年当地预计从安徽 、河南等地招募采茶工 20 多万人 。

作为 20 余万人中的一员,王芳在出发前对采茶信心满满 ,她是队伍里第二年轻的采茶工,且是唯一有采茶经验的。一路上,她在大巴车规律的摇晃中时睡时醒 ,丈夫打包好的鸡蛋却没有吃几个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6张

(图 / 视觉中国)

不知道走了多少公里 ,停了多少次,当天晚上九点,载满采茶女工和被褥的大巴车才抵达茶山脚下 。王芳记得 ,当时天已经黑透了,微弱的灯光照过每个女工疲惫又新奇的脸庞,她们在茶老板的安排下 ,走进山脚下的一栋小房子里。

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,只有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床铺,屋内一角开了一间厕所。领队告诉她们 ,做饭和吃饭都在室外,每日早上六点左右可以上山采茶 。

但直到第二天下午因为下雨被迫停工,王芳才发现 ,自己居住的屋子除了是宿舍 ,还充当雨时厨房。原本放在屋外的灶台被抬进屋内,潮湿的柴火弥散出呛人的白烟,瞬间就将屋里的人和被褥都染上烟熏味。

王芳说:" 那感觉 ,和熏獾差不多 。"

雨带来了浓烟,也带来了冷空气,采茶队里不少人被冻得直流鼻涕 ,有些人还拿出了秋衣秋裤,甚至有人穿上了冬天的外套。同时,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带厚衣服 ,只能被冻得瑟瑟发抖。

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 4 月 7 日发布的《2025 全国三月茶情》,如是记录了寒潮的影响:我国产茶区在 3 月普遍经历了三轮寒潮过程,浙江、湖北等地更是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天气 。受低温影响 ,明前茶的总产量预计会有所减少 。

好在,这场坏天气持续的时间并不长。下午天气转晴后,王芳她们便被安排上山采茶。骤雨初歇 ,山上的茶叶看着水灵灵的 ,雨珠尚未掉落,许多采茶女身上的裤子不多会儿就湿透了,有些人往山上走时还会摔跤 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7张

(图 / 图虫创意)

相较山脚和山腰 ,与王芳同批的不少女工表示更爱到山顶采茶。不仅距离茶老板视线更远,茶叶也更嫩更大。

有一次,王芳和同村的另一位女工到山头采茶叶时 ,不期被茶园老板看到 。对方先是在山下大喊大叫,后又爬到茶山上,抓过两人的背篓 ,气势汹汹地问道:" 你们之前采过茶叶吗?这茶梗也太长了。" 当得知王芳的老乡是第一次采茶后,茶老板又立即埋怨道:" 我早说了不要新手,你们领队的还带新人来 ,这不是白吃白喝不干活?"

原本尚能维持的对话 ,最终演变成针锋相对。王芳的老乡表示不干了要回家,茶老板则在一旁说:" 赶紧走,看见你们就烦 。"

下山途中 ,两人路过一处院子,王芳和老乡上前询问,能否拿自己的杯子接一些水喝 ,却被对方回绝。院子主人似真似假地说道:" 你们外地的到这里采茶是赚钱的,我们老了哪里有钱赚?水也喝不起。"

碰了一鼻子灰的两人悻悻回到营地,同领队说了一天的见闻 ,并表示要提前离队,王芳的老乡甚至将衣服都塞到了行李袋里 。领队听完她们的抱怨后,先安抚一番 ,后又以要自付车费为由,劝她们留下来,并问她们:" 这里也不通车 ,你们扛着行李袋 ,拿着被褥和衣服去哪里坐车呢?"

想到回家的车费要超千元,王芳二人最终选择继续留在当地采茶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,明年还来  第8张

采茶很难,但她们还想再来

在影视剧中 ,采茶女这一形象并不少见,她们普遍被塑造得优雅知性,对于茶文化张口即来。可在现实生活中 ,如王芳一般跨省而来的采茶女非但不识茶文化,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很难被保证 。

出发前,领队在大巴车上放了十几斤猪肉、十几袋面粉 ,并有十几桶食用油,与这些食物一起上车的还有几大袋土豆 、洋葱 。到安吉后,这些物资便成了王芳等人的日常食物 ,她们经常吃白菜、土豆和洋葱 ,偶尔能吃一顿肉。

时间久了,采茶队里有人抱怨伙食不好,并向领队提议买肉改善伙食 ,但都被拒绝。慢慢地,便有人私下商议,要提前回河南 ,但后来又因为提前离队需自付往返交通费用,众人又全部放弃 。

有一次,王芳下工回到营地 ,发现晚饭是面条,而掺在面条里的是中午吃剩的土豆丝。黑黢黢的颜色,让她瞬间觉得倒胃口 ,饭都没吃就躺在床上休息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	,明年还来  第9张

(图 / 视觉中国)

与王芳相距不远 ,来自河南周口的刘丽今年 59 岁,也是跟着村里的领队乘坐大巴车到安吉采茶的女工 。她所在的采茶队中女工的平均年龄更大一些,但伙食更好 ,不仅每日有一个鸡腿,不时还会有水果和点心。更重要的是,出发前领队承诺 ,采茶工按天算工资,每日薪水有 150 元。

但到了当地,刘丽才发现 ,每日拿到 150 元薪水的条件是单日采茶重量不得低于 6 斤,否则采的茶叶只能按照 20 元一斤的价格被收购 。刘丽内心自觉被骗,但考虑到在家做小工每日只有 80 元收入 ,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安吉采茶。

在与领队和茶老板博弈的过程中,不少女工摸索出了提高斤数的方法,比如特意留长茶梗 ,有些女工还会在茶叶里加些碎土。而为了应对这种行为 ,茶老板在称重时,发现茶梗过长会要求返工,如果在茶叶里发现碎石 ,还会直接扣除一斤茶叶的重量 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	,明年还来  第10张

(图 / 视觉中国)

在一同上山的采茶女中,王芳的采茶方式显得有些 " 笨拙 ",她先将茶树尖上的茶叶摘掉 ,后又弯腰扒开茶树,寻找底部可能隐藏的茶叶。但饶是如此,领队仍会不由分说拿她作 " 典型 " ,当着众多采茶女的面批评王芳:" 你这个茶叶的梗太长了,必须再加工。"

私下里,领队曾告诉王芳 ,这么做是为了提醒其他女工 " 不要自作聪明 " ,但王芳内心仍觉得委屈:" 我们干一样的活,拿一样的工资,为什么要拿我‘点’别人?"

王芳最羡慕的女工 ,是她的嫂子 。因为手速慢,嫂子被安排当了炒茶工,每日固定薪资 180 元——这相当于采 6 斤多茶叶 ,是很多女工望尘莫及的 。

跨省采茶女工刷屏:只要不嫌我老	,明年还来  第11张

(图 / 图虫创意)

但后来嫂子告诉王芳,她除了炒茶叶,还要负责打扫卫生。茶园老板不止一次当面说她:" 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 ,地都脏成那样了,也不知道收拾收拾。"

更让嫂子感到难以接受的,是炒茶必须等下午采茶工下班 ,所有茶叶称重结束后才能开始 ,工作到凌晨几乎是常态 。

王芳问嫂子:" 炒茶累吧?明年还来吗?" 嫂子几乎没有犹豫,就答道:" 只要不嫌我年龄大,为什么不来呢?"

而王芳在和家人打电话时 ,先是抱怨了两句天气使茶叶减产,又埋怨了几句吃得不好,后又话锋突转 ,表示:" 出来采茶也没什么不好的,比在家做小工划算多了。如果可以,明年我还要来采茶叶。"

她只是希望 ,不要再吃得那么糟糕,也不要被拿来当 " 典型 ",工资也能升一些 。

8年老亿乐社区最新下单网址:https://sq.mubail.cn  ,请猛戳这里→点击跳转